2011-10-17 / 「近觀遠望」跳脫山水與城市之間 / 文匯報

Screen shot 2011-11-15 at 17_00_26
Screen shot 2011-11-15 at 17_00_26 
artist,林東鵬的創作歷經10年打磨,已愈趨圓融和煦。如今的他,創作已是「近觀遠望」、遊刃有餘。10年,他輾轉倫敦、北京、香港三地,因而懂得如何以跳脫的視角,去看待不同的時間與空間中的創作美感。而以「近觀遠望」為名的這場他為我們帶來的最新展覽,則清晰傳達出了尋求、思考、再尋求的探索過程。木板上一幅幅自然景觀中,融合了不同物料、場景充滿寓意的組合,也勾連起了令我們的心得以平靜下來的思考,而藝術家放置在山水之間的只有拇指甲大小的小人,又能令人感到一種驚喜,彷彿看到自己,看到自己身邊的人們,看到在城市與自然景觀之間穿梭往復、建構起對話與思考途徑的藝術家之心。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賈選凝
 林東鵬的創作材質是木板,因而物料本身就已承載了時間變化的預兆。在木板上作畫,並使用炭筆、塑膠彩、轉印等不同方式,這方式已混雜了多重想像在其中。他是那種會不斷消化自己可以運用創作資源的藝術家,且格外善於思考。過去在倫敦讀書時他發現西洋畫中的場景,與當地城市景觀間有種令人著迷的統一,而在香港,藝術與生活卻始終顯得抽離。因而他嘗試著靜心令自己浸在中文大學圖書館整整3個月,思考自己的創作怎樣與所置身的環境有所聯繫。
 「我創作中可以隨意應對變化的資源是甚麼?」他問自己。
 翻遍三十幾本中國傳統畫冊後,那些脫離城市繁囂的山水景觀啟發了他將他們重新變成作品。其中我們看到的一組黃山系列,就是他從黃山畫冊中得到的靈感。「很小的空間也可以很獨立,好像脫離周圍的大環境那樣。」在藝術構思的疆域內,林東鵬沒有包袱,隨心隨性地捕捉其中文化與趣味的交合點。他既能以小見大,又可以在一處局部的景觀中塑造出令人遐想連篇的全局情懷。因而他的黃山,是不同的,儘管空間本身並無太多新奇,但卻流露出了藝術家渴望追求的生活狀態。他說:「如今的創作,就像身處大海中,不斷尋找更多、更多。」
時間的層次 流動的風景
 小小的人兒置身於林東鵬的巨幅木板之上,木板的層次本身,又添上了人的層次。他說小人本身,是具有流動性的。「我在看他們在畫中做些甚麼。」這種創作者與作品之間的關係,是奇妙的。像是你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也在看你。林氏的創作思維中有中國畫的靈動飄逸心態,卻也帶入了西洋畫與現實之間的映照關係,及日本傳統中的精細風格。這種探尋的過程,令他將中國的山水演繹出了個性色彩。
 「城市中有甚麼可以成為創作來源?」這是藝術家不斷思考的問題。城市在他的作品中只是其中渺小的一部分,但山水與建築卻是和諧的,我們從中能感受出建築等城市景觀處於自然中,只是風景的一部分。而他所使用物料的顏色、條紋,則凸顯出木質效果所營造風景的質感。「時間性的變化會令這些顏色慢慢產生微妙變化,而這恰恰與我作品的主旨很相襯。」在藝術家心目中,創作是用各種得以使用的材質去建構時間層次的途徑。
 林東鵬說:「如果有一天,創作對我而言,低到只是一份工作的層次,我仍舊會興致勃勃。」這樣的自我闡釋,大概已是身為藝術家對自己所選擇職業所致以的最動人告白。他呈現給我們的作品精緻而不張揚,但其中包括轉印、挑選水溶性塑膠彩、噴漆、再揣摩顏色如何隨時間變化而變化的心思,卻都需要足夠的耐心與細密。而整場展覽中最為個人而私密化的部份是一副作於活頁摺疊木箱裡的自畫像《摺》——置身於盒子中的人,低頭的手勢是望向自己的雙手,盒子裡面本該找到東西,但手中卻空無一物。「其實找到了甚麼並不是最有趣的,過程才更有趣。」
 對林東鵬來說,「做好手頭的東西;一路做下去」遠比任何語言都更有力量。他用作品去「近觀遠望」、百般思量。而我們則從中看到了一位已蛻變為成熟職業藝術家的藝術行者,對於創作本身始終如一的思考與誠意。
作為香港本土新生代藝術家中頗具代表性的一位

details:
http://www.lamtungpang.com/media/gallery/press/2011-10-17 wwp.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