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學藝(上) – 藝術學院


p_image001
() – 藝術學院
倫敦學藝
p_image001 位於市中心的聖馬丁藝術及設計學院,學校提供一對櫥窗給學生展示作品
在英國,即使在繁忙的倫敦,第一樣要學習的東西還是「忍耐力」。你首先要容忍他們經常出錯的行政工作及日常生活中不明所以的停頓,包括交通工具,排隊及等待一品脫的啤酒,當然還有那仍然沿用的舊式﹝百年以上﹞製作方法,包括手鋸及腳踏的閘木機。克服了這個心理障礙後,觀迎來到倫敦,當代一個重要的藝術舞台。
 
英國每年約有四千名進入純藝術本科課程(Degree Level),還未計算碩士及博士的課程人數,如果加上音樂,舞蹈,電影及不同類型的設計科目,動輒幾萬人。這裡並不打算將他們逐一介紹,關於科目查詢可從http://www.educationuk.org/http://www.prospects.ac.uk ﹝碩士科程或以上﹞中找到。這篇文章集中分享在聖馬丁藝術及設計學院( Central Saint Martins College of Art and Design, CSM)就讀藝術的情況及一些我所知的其他學院。
 
聖馬丁藝術及設計學院是倫敦藝術大學 (University of the Arts London[1])五個藝術學院中的一個,其他還包括Camberwell College of Arts, Chelsea College of Art and Design, London College of FashionLondon College of Communication。今年八月Wimbledon School of Art 會改名為 Wimbledon College of Art,成為倫敦藝術大學的第六個學院。
 
這六個學院有各自的圖書館,電腦中心及工場,但基本上資源是可以共用。成為其中一個學院的學生,即可享用各書院的圖書館及電腦中心,但如果要運用其他學院的工場通常是先透過本系的科主任或辦公室,再經過學院間的協調才可享用,不過ChelseaCSM的工作室都很齊全。由於學院的性質不同,建議大家多走幾間圖書館,CSM查寧十字路的圖書館規模簡陋及細小,卻有很不錯的哲學及當代文化研究的書本以及藝術家DVD或影帶,Chelsea College of Art and Design新居位於Tate Britain 旁,圖書館坐擁泰晤士河旁,景觀一流,而且擁有本港較少機會接觸的拉丁及西班牙等非英語系美術雜誌,London College of Fashion 則除了服裝書籍外,還有六百多套經典電影的存量。圖書館沒有特別的保安入口,即使你不在倫敦藝術大學諗書,只要由該校的學生帶你入到校內,就可通行無阻。在倫敦多走多看,常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CSM
共有四座大樓分怖倫敦市內,它有兩個藝術本科(BA Fine Art)及兩個碩士(MA Fine Art)課程,一個是源自該校本身,另一個是新的Byam Shaw at Saint Martin 開辦的[2]。我當時所就讀的是CSM本身的碩士課程,它位於熱鬧的查寧十字路上,與服裝設計學部一起,書店、博物館、畫廊及食店等都在咫尺之間。而Byam Shaw則位於Archway,鄰近英式住宅區,環境幽美寧靜。兩個課程也有不同的學習氣氛,CSM藝術本科課程有百多位學生,創作空間以學生運用的媒介(平面,立體及錄像/其他)劃分,加上不同小組上課討論作品為主,並每學年交兩篇自定題目的文章(碩士課程制度相若,人數若四十人),它有趣的地方是學生背景很不同,有從來自南美,北美以至東歐,中東,亞洲及非洲各國,你有機會認識在香港沒想過會碰上的民族,它也如一個小社會,人數較多,學生之間的競爭激烈,產生很大的創作動力,但人際間較為疏離。Byam Shaw則人數較少,師生關係較親密,類似氣氛的學院還有Camberwell College of Arts,跟他們談話大多與世無爭似的,各學院有其優點。
 
即使藝術學院也有排名,在香港,以Goldsmiths CollegeChelsea College較為出名,在韓國則Central Saint Martins較有名氣。但其實在倫敦,除了Royal College of Art(RCA) 及本地較少人知的Royal Academy School (RA)的藝術課程[3]擁有非一般的地位外,其他學院之間分別不大,Goldsmiths Young British Artists ﹝俗稱yBA[4]﹞的搖籃,加上當代英國藝術教父Charles Saatchi必到其畢業展覽參觀,成為佳話。各藝術學院都有其特色及內涵,Goldsmiths CollegeChelsea College of Art and Design的純藝術科較注重批判思考及創作論文,當中尤其Goldsmiths College對社會現象的批判及思考更為深刻。相反CSM的碩士藝術課程每星期只有一次課堂,其他的時間大多自己安排時間創作,或簽登記紙約見講師對談作品及小組討論,因此主動學習很重要,否則空手來空手去。另外,聽校友演講是一個重要的學習部分,學生往往也毫不客氣發出提問,很多時比起上課更有意思,除了看書上印刷的作品,演講更生動地呈現了藝術家的思考及行為。CSM的本科藝術課程會經常請一些校友或藝術家演講,校友包括英國藝術家Antony Gormly,剛代表英國參加威尼斯雙年展的Gilbert & George,地景藝術家Richard Long,還有國寶級畫家Lucien Freud及創作大英圖書館前牛頓雕像的Eduardo Paolozzi等等。
 
另外一個重要的藝術學院是Slade School of Fine Art,不過筆者對他們的教學方法及學校資源不太認識,但看過他們幾年的畢業展水準都很不錯。每年五月開始,雜誌及海報盡是英國藝術學院本科生畢業展的廣告,緊接著的六月則是碩士展,在倫敦氣氛特別濃厚,各大小學院的畢業展覽開幕當天都有一條人龍等待進入,只有受邀才能參加。本科生的畢業展作品往往也很完整,同時又很有創造力,因為人數及規模大,本科生的畢業展很受注目,學院本身也很樂意收購學生的作品,倫敦藝術大學及CSM本身就有專責收購畢業生作品的部門,加上藝術雜誌[5]每年會遊覽各學院選出十個畢業生作重點介紹,整個城市都彷如是藝術畢業展嘉年華,如果踫上五、六月遊倫敦,這類畢業展都很值得一逛。
 
倫敦是當今一個重要的藝術舞台,這裡每人也有十五分鐘的表演時間,因此這裡很容易遇到令你興奮的作品及人物,但同時亦可以很容易被她虛耗掉﹝不論金錢及精神﹞。
 
下一篇我會分享在學院以外的藝術環境及學習資源,包括一些書店,圖書館及私人畫廊的情況。
image004 上課以討論為主,而且學生主動積極  image006 中西文化的差異就在這裡,懂得享受煮飯對生活及社交都很重要  
 
--------------------------------------------------------------------------------
[1]
倫敦藝術大學University of the Arts London前身為London Institute,二○○四年升格為大學
[2] Byam Shaw School of Art
四年與Central Saint Martins合拼,但保留該學自己的本科及碩士的課程
[3] Royal Academy of Arts
除了是著名藝術博物館外,她的The Royal Academy Schools提供英國唯一三年制的碩士課程,具有二百多年歷史,而且不論國籍都免學費的,入學要求非常嚴格,注重表現當代藝術的多元性。
[4]Young British Artists(yBA)
為十多年前英國當代藝術先鋒,代表人物有 Damien Hirst, Tracey Emin, Gary Hume, Sarah Lucas等人
 
[5] Art Review
藝術雜誌每年四、五月左右會附送一本十大新進畢業生作品的刊物